主题词:武汉 地铁时代

武汉地铁时代来临

2012-09-04 中国交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随着武汉“地铁时代”的到来,市民往返于地铁站到小区之间的这段距离,将成为短途出行的关注焦点。步行时间有点长,打车不划算,换乘不方便,这样的难题如何解决?

  随着武汉“地铁时代”的到来,市民往返于地铁站到小区之间的这段距离,将成为短途出行的关注焦点。步行时间有点长,打车不划算,换乘不方便,这样的难题如何解决?以往与公交站点对接的公共自行车能否与地铁站点对接?还会有哪些自行车站点方便市民的出行生活?带着这些问题,对武汉市城管局市政设施处处长余俊进行了专访。

  百个自行车站将与地铁“步调”一致

  今年年底,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就要通车了,共设有21个地铁站。除了地铁2号线之外,地铁3、4号线也在同步建设,6、7、8号线也将开工。根据规划,从今年底到2017年,武汉市每年都会开通一条地铁。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地铁站出现,地铁站与周边居民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该如何解决?

  2008年起,为解决市民乘公交到车站后离家却还有一段距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武汉市开始推广公共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布局,也是围绕着公交车站、居民小区、大型商业门点等设置。经过多年运作,武汉公共自行车已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站点达1218个,自行车数量达到7万辆。那么,这个解决公交末端至居民家门口短途交通问题的公共自行车模式,在解决地铁站与小区之间的交通问题上,能否套用?

  答案是肯定的。武汉市城管局市政设施处处长余俊明确透露,城管部门及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都密切关注着地铁建设的进度,并将随时跟进站点对接和建设。“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口、新建小区扎堆的居住集群,都将是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调整时要最先考虑的地方。”余俊称,根据地铁站点的变化,以及武汉市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陆续有100多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地址进行变更,实现与地铁站的合理对接,从而解决市民出行到回家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就目前的轨道交通一号线(轻轨)来看,车站与公共自行车站点对接的情况如何?昨日,沿线进行了探访。在二七路站、丹水池站、头道街站、三阳路站的地铁进出口外,市民步行不到2分钟,就有一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对接情况较为理想。而二七路站、三阳路站等站点周边,都是居住楼盘较为集中的区域,如二七路站周边就有航天双城、东立国际等大型住宅小区及一些原来的老宿舍楼;在三阳路站周边,则分布着新长江国际、华清园等小区。

  在三阳路站,一位50岁左右的王先生,他就住在华清园,经常乘坐轻轨往来于各个地方。“从轻轨出口下来租辆车骑到小区大门,有个租车点可以还车,然后直接进院子上楼回家,只用5分钟。从出站口走回家大概需要十几分钟。”

  余俊说,按照运行这么多年来的具体情况看来,自行车站点基本上隔年就会作微调,因为城市建设力度大,变化太快。她举例说,因为修地铁站、修高架桥等城建工程而消失了一大批公共自行车站亭,但在建设完成后,就会及时补充。而设置站点的首要原则,就是与市民的“脚步”同步,“哪里的人多,需求量大,站亭就建在哪里。”

  “诚信积分”达1000分可免押金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让市民的短途出行更加便利,是公共自行车最大的使命。而在这背后,骑车出行的低碳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鼓励市民骑车出行。从7月1日起,武汉公共自行车租车卡开始具备积分功能,一旦积分达到1000分,且持卡人无任何违规记录的,办卡时交付的300元押金将可免除。低保用户家庭持有效证件则可免押金办卡。

  新城区公共自行车运营试行新模式

  去年江夏区在新城区率先设立公共自行车站点后,其他新城区也将快步跟上。“今年,汉南区、黄陂区、蔡甸区、新洲区、东西湖区这5个新城区居民,也将骑上公共便民自行车。”余俊介绍,目前暂定每区20个站点、800辆车,“首批站点多在新城区的城关,今后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或增补。”

  据了解,去年,江夏区投入1000万元,设置了69个站点,新添1200辆公共自行车,建设了武汉市新城区第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但今年初该系统面临瘫痪(曾作了解),站亭、车辆受损,能够租借的车辆越来越少,有卡也没车骑……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该区的公共自行车运行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交由企业运营的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那么,其他新城区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时会不会重蹈覆辙?

  对此,余俊坦言,公共自行车作为政府公益项目,政府包干或市场化模式均有其利弊。政府包干模式注重公益性,但投入大、管理效率低;而市场化运作的话,企业有时过分追求利益,如何监管和平衡公共项目的公益性和企业利益是关键。

  她说,对于企业的监管,政府的重点在“服务质量”,如自行车是否完好、系统能否正常使用等等。她坦言,公共自行车的“武汉模式”是一条不断探索的新路,运行几年来,确实遇到不少意料之外的困难,而通过这些经验和教训,“武汉模式”也在逐步完善。

  余俊表示,在今年5个新城区建设公共自行车站点,将启用更为优化的运营模式——站亭、车辆投入将全部由政府埋单;建设完成后,将由政府公开招标自行车系统维护服务单位,这样一来权责分明,避免因后期维护没跟上而出现的“好事没做好”的尴尬。据悉,目前新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首期建设意见已经进入招标流程。

  青山租车卡将与其他城区“一卡通”

  有市民提出,今后公共自行车的租车卡能否与“武汉通”(可在地铁、公交车上使用)实现“一卡通”呢?

  余俊表示,目前由于系统对接存在障碍,暂时还不能实现市民这一愿望。但是,原本独立在外的青山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有望与其他中心城区实现通借通还,这也标志着7个中心城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将实现一体化。

  据了解,最先在武汉开始运行公共自行车的青山区,一直以来因为运营企业的不同,租车服务难以与其他6个中心城区“互通”,即青山区的租车卡,不能在其他6个中心城区的公共自行车站点使用。青山区、洪山区、武昌区的一些居民租车时,不得不适应两套系统和两张卡的麻烦。

  据悉,目前鑫飞达公司与龙骑公司双方已达成基本意向,将在租车智能化系统上进行对接尝试,对接一旦成功,7个中心城区的租车系统将成为“一盘棋”,市民租车“一卡通”,出行将更方便。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