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公车采购

【中国新闻网】所谓的“公车采购国产化”只是逗你玩

2012-03-15 中国交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公车改革,“三公”改革的重头戏,每年数以千亿元计的公车费用,一般占到全部“三公”经费的六成甚至更多。专家指出,看似习以为常的公车消费,实际上是变相的“车轮腐败”,大刀阔斧推进公车改革,大幅削减公车开支势在必行。

  公车改革,“三公”改革的重头戏,每年数以千亿元计的公车费用,一般占到全部“三公”经费的六成甚至更多。专家指出,看似习以为常的公车消费,实际上是变相的“车轮腐败”,大刀阔斧推进公车改革,大幅削减公车开支势在必行。

  2012年2月24日,工信部发布本年度中国公务车采购目录,其中包括比亚迪和吉利等412个汽车品牌,全部为国产车,并且都是1.8升以下、售价18万元以内的轿车。历来入选的奔驰和奥迪纷纷失宠。此举不仅引来老百姓的一致叫好,还引来国内自主品牌的车企的翘首以待。

  中国车企自主品牌遇冷,近两年销量下滑,国外汽车品牌价格进进一步下探,再次挤压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工信部此举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购买价格比较低的自主品牌车辆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财富,还挽救了国内车企。甚至有人认为,自主品牌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到来。

  谁知道,刚刚过去仅十天左右,工信部就又给这次新规泼了一盆冷水。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透露,中国公车采购目录中的公车为普通公务车,不包括领导干部公务车。普通公务车指的是1.8升以下、售价18万元以内的轿车,并不包括领导干部公务车,两者不是一个系统。

  有网友大呼上当,称:到底哪个级别算“领导干部”呢?如果没有猜错,“最终解释权”肯定归政府、归领导。政府和领导说是处级就是处级,说是科级就是科级。原来,所谓的“公车采购国产化”只是逗你玩而已。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指出:“治理公车超标,具体落实不仅需要相关政策规章的不断完善,也需要地方政府认真执行,放低对公车使用的‘高标要求’,同时,还需要有完善、规范的政府采购体制和强有力的监管体制作为保障。”

  有分析认为,公车使用的监管不仅在于采购环节,整个使用环节同样应该管起来,公车私用、公车滥用的情况,公车能耗高的问题,都应该引入公众监督,才能有效遏止“车轮腐败”。

  公车国产化由来已久

  事实上,《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已经预留了制度“陷阱”。

  该《目录》是按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要求,由工信部等部门和专家拟就,而该《细则》去年11月公布,第二条规定,“本细则所称公务用车,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

  换言之,此次工信部网站上公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所称的公务用车亦是针对“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而党政机关用车除了“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还包括“领导干部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等。

  其实,也许人们忘了一件事情是,规定公务用车采购自主品牌,或者国产车,并不是今天才真正开始。

  198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今后各部门均不准再购买进口小轿车。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成员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人员一律使用国产车。正部长级干部,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使用国产车。现在使用的进口车,尽可能继续使用,达到报废更新条件时再换配国产车,避免造成新的浪费。

  有分析表明, 实际情况是,在1989年以后,许多地方行政机关纷纷采购了大量的进口汽车,特别是日本汽车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199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再次明确: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以上干部,今后应使用国产轿车。

  1999年,中央又对1994年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在这年的《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中,再次强调了“党政机关车辆配备要坚持使用国产汽车的原则”,明确了其目的就是要“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可惜,这条原则仍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2002年6月29日,“政府采购法”出台并从法律上对公车采购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同时使得政府采购第一次有法律可循,政府采购法继续延用了以往的国产化采购原则,该法第十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是,法律的规定并没有让国产化采购很好得以贯彻执行。

  资料显示,对于“本国货物”没有进一步的解释,比如本国货物是实现注册地原则,还是原产地原则,还是其它什么原则,因此,这项规定引起许多歧义。

  2006年10月,财政部联合环保总局发布一项绿色清单,就公车采购来讲,该清单规定只有“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尼桑(日产)、思域、奥迪A6和奥迪A4、宝来、捷达、开迪(Caddy)、现代等九大品牌的车型获得中国环保标志产品认证。

  这份清单的不足在于,这份清单中没有一家本土企业的产品入围。无疑,这和政府采购法中的应当采购本国货物有很大的冲突。

  据媒体报道,公车配置还有多种变通手法,比如,帕萨特的外表,辉腾的内饰;再比如,购置”上级重要领导或外宾接待车“,实际为主要领导专用;此外,要不受购车限制的下属企业或二级机构购买豪车,借调到机关长期供主要领导。一辆十来万的国产车,经4S店一番捯饬,光内配就耗费四五十万元。

  专家指出,目前新出台的降低新购车辆标准,是控制了增量一端,把新购公车的成本有效降低,要真正大幅降低公车经费开支,只有将公车总量降低。

  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军认为,公车使用的监管不仅在于采购环节,整个使用环节同样应该管起来,公车私用、公车滥用的情况,公车能耗高的问题,都应该引入公众监督,才能有效遏止”车轮腐败“。

  公车采购国产化不能救国内车企

  其实,真正地强调自主品牌轿车,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政府采购规定中从”国产“向”自主“的用词转换,有分析指出,这或许说明中国政府公务用车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倾斜的时代到来了。

  “公车采购国产化”这一尚“待字闺中”的公车国产化新政,一时间居然引爆国产汽车股,2月27日,A股市场汽车板块集体上涨,多家汽车上市公司强势涨停。

  有数据表明2003年,政府公车采购金额为350亿元,2004年上升为500亿元,2005年为600亿元,2006年达到700亿元,2007年、2008年均突破800亿元。国内车企曾乐观的认为,如果这800亿元投入到自主品牌的采购中,将会对目前国内不太乐观的自主品牌市场是一剂强心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首席法律顾问谷辽海曾指出:作为庞大消费群体的政府,其巨大的消费能力往往会在相当程度上引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公众的消费模式。同时,也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建设。政府采购所引发的一连串反应,让其在经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大。

  不过,自主品牌的入围的尴尬在于,入围只是获得采购资格,并不必然表示政府机关一定要进行实际采购。

  业内人士指出,自主品牌好像只是获得了一种名份,却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好处。而对于自主品牌采购的,也只是当地政府出于保护和税收的目的而为。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厘清的是,在早期的政府公务用车采购规定中,强调的都是国产轿车。

  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指出,今年新出台的公务车采购新规,虽然这一政策有望拉动自主品牌汽车销售,但对销售局面的改善作用有限,首先是政策执行力度仍然不够,效果微乎其微,过去自主品牌的车型也大批进入了政府采购目录,实际订单却没增加多少,2010年、2011年政府采购中自主品牌的比例都没有超过30%;其次由于公务车采购增量不断缩减,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还是不大的。

  当然,政策倾斜绝非自主品牌一劳永逸的“花轿”。国内某车企负责人表示:“路在脚下,能否真正成为将推力转化为国产品牌实现质变的动力,还需要各个自主品牌企业抓住机遇,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品牌口碑,打出更大更宽广的市场,切不可利用政府采购作为遮阳大伞,最终还是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

  中投分析人士也表示:“政府采购只能对相关企业以及公车消费市场起到示范作用,难以对行业起到支撑作用,真正做到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还需要企业通过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市场利好为渠道,从而改变当前汽车市场的销售格局。”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