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民航 服务 市场

顾骏:改进民航服务最终还得靠市场倒逼

2011-08-16 中国交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8月13日表示,民航局近期召开了专题会议,并颁发通知,明确“延误两小时以上的航班要优先放行,关闭舱门的航班在30分钟内起飞”。

        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8月13日表示,民航局近期召开了专题会议,并颁发通知,明确“延误两小时以上的航班要优先放行,关闭舱门的航班在30分钟内起飞”。

  民航局的最新措施,直指当下越演越烈的飞机延误情况,特别是航空公司采取的“不人道”做法——只要准点关闭舱门,乘客即使在飞机上等候数小时,也不算延误。机舱狭小,乘客在里面久等,远比在宽敞的候机楼里闲坐,要煎熬得多。如果有选择,想必没有乘客会挑选上飞机等候。新的措施明显有利于乘客,反映了民航局听取乘客意见后,改善航空服务的意图。

  作为一个经常出差的人员,本人对航空公司的种种 “精明盘算”,深有体会。将乘客关进机舱来减少误点率,还是“小儿科”,更绝的是遇到长时间误点时,航空公司无所不用其极的“精打细算”:我经历过一次长达21小时的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先让乘客在候机楼等待,四小时后登机,但不起飞,又过四小时,下飞机,拉去宾馆休息,才睡了四小时,又拉到机场等了四小时,再拉去宾馆睡了四小时,然后再拉去机场……闹那么大动静,只为了尽可能减少乘客住宿的费用,能付半天的,绝不付一天,虽然最后还是付了一天。

  现在民航局规定飞机关闭舱门半小时后必须起飞,乘客当然高兴,但高兴之余,心中仍然忐忑,因为不知道最后的效果,到底是仅仅将机舱内等候“恢复”为候机楼等候,还是总体上减少等候时间。另外,在流量控制如影随形、几乎盯住每个航班的情况下,机组人员想飞,也等不到塔台放行命令,到时如何处罚他们?何况飞机关上舱门,排队等待起飞,这中间花费的时间究竟如何计算?如果超过了半小时,民航局罚还是不罚?罚,没有道理;不罚,规定岂不失去严肃性?

  当然,民航局对此不是没有准备,在有关通知中,专门规定了“空管部门实施流量控制超过1小时的,必须由地区空管局或空管分局(站)领导批准;超过2小时的,必须报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批准,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还要求 “出现大面积航班延误时,由空管部门尽快提出恢复计划以及二次放行计划,主动协调军方开放临时空域和临时航线,并与航空公司运控部门认真监控实时飞行状况”。

  如此准备不能说不细,从民航局管得住的“空管中心”到“军方协调”,都列入预案,说明这回是动真格的,比卫生部门光要求各级医院不能让患者就诊时排队超过10分钟,却不知道具体措施是否行得通,要靠谱些。但说实话,乘客还是有理由担忧。在目前航路明显紧张,雷雨又频频造访的条件下,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机场,一旦发生航班延误,必定是大面积的,即使协调军方,临时开通航路资源,恐怕也很难确保准备起飞的航班尽快起飞。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飞机都是“延误2小时以上的”,优先放飞的资格到底落在哪架飞机上?到时还不是一样排队滑行,一样关上舱门飞不起来?

  那么,广大乘客是否就只能悲观绝望了呢?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前一阵子有很好的例子证明,即使不用民航局规定的这一套,只要空管、军方、机场和航空公司齐心协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的延误局面。

  记得京沪高铁刚开通的几天,在高铁可能分流高端客户的威胁下,至少“京沪快线”的航班延误率大为下降,还出现了即使起飞晚点,到达却不晚点的“奇迹”。这说明,真正的推动不一定来自行政主管,而来自市场本身。航空公司是企业,消费者是衣食父母,在消费者有选择的时候,航空公司自然“低声下气”,想方设法留住乘客。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再怎么牛,也不至于说“我没乘客也行”,这时有没有行政的命令,真的关系不大。反过来,最近高铁遇到了麻烦,而且还是安全麻烦,乘客呼啦一下又回到航空公司来,再看看误点率,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与其寄希望于民航局的监管,还不如期盼高铁赶紧完善技术、管理和服务。乘客有了选择,航空公司自会努力,民航局也可以消停些。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